(疫情防控、複工複產專題報道)采金人 2020.05.21 雲對話 | 回采率僅30% 政協委員王焰新建議實施“最嚴格”法治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5-22 瀏覽次數:2364

https://mp.weixin.qq.com/s/jV-IWIA6kJGKon7Lkf7BBg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mile米乐m6報社記者通過網絡連線,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今年全國兩會,王焰新遞交了一份提案——《實施最嚴格的資源節約法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今年全國兩會,王焰新(左)遞交了一份提案。圖為王焰新疫情期間檢查防控工作。 

為了準備這份提案,王焰新開展了專題調研並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討。他說,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實踐表明,我國要解決十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資源過度開發問題,有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於能否實施最嚴格的資源節約法治。何為資源節約?他說,就是全體公民自覺保護資源、堅決反對資源過度開發和資源浪費;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有效配置資源,嚴控資源消耗,全麵推行廢物減量化、分類回收和再生利用。

王焰新坦言,我國近年來消耗資源的種類、數量持續增長,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資源節約法治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缺少完善的資源節約法律體係。在我國法律體係中,規範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存在固定的位階,現有《循環經濟促進法》尚難以發揮作為基本法的統領作用。同時,我國正值經濟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治理方式變革的關鍵時期,現有《循環經濟促進法》難以符合新的時代命題,相關配套立法和地方立法亟待完善。

2.缺少資源節約管理製度的剛性約束,未能有效產生治理效能。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資源的巨量消耗與驚人浪費現象並存。與世界50%的回采率相比,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總的回采率僅為30%。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塑料生產國與消費國,2019年初級形態塑料表觀消費量超過1億噸,塑料製品表觀消費量約8000萬噸,這些數據背後是大量石油、煤炭等能源消耗和高達生活垃圾清運量約14%的塑料垃圾。

3.缺失完善的資源節約教育體係。我國公民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習慣尚未普遍形成。王焰新用數據舉例:僅2018年,全國快遞業就分別消耗編織袋、塑料袋、封套、包裝箱約53億條、245億、57億和143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可纏繞地球1077圈),在全民享受快遞業務便利的同時,很少有人質疑這種消費行為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我國各類各級學校的資源節約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一項基於29省29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高達74%的大學生存在食物浪費行為,平均每人每餐食物浪費量達61.03克,每人每餐食物浪費率為12.13%。

基於上述資源浪費現象,王焰新從完善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高度,提出對策建議。

首先是及早製定《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法》。日本《推進循環型社會形成基本法》取得的顯著治理成效值得借鑒。王焰新建議:一是將《循環經濟促進法》修改、提升為《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法》,使其具有基本法的地位;二是將“資源節約型社會”法定化,強化發展循環經濟、反對資源浪費和資源過度開發的理念和基本原則,明確資源節約型社會各類主體的義務和責任,建立健全資源節約型社會體製機製等;三是補充完善相關配套立法,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加強地方立法的針對性。

其次是實行最嚴格的資源節約管理製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堅決反對浪費和過度開發資源,迫切要求製定並強力實施“最嚴格的資源節約管理製度”。在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的基礎上,形成覆蓋全麵、科學規範、最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麵節約製度。

再其次是實施“全民資源節約行動”。提高全民節約資源、有效利用資源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是應對我國資源危機的長期策略。“全民資源節約行動”建議由國家統一組織實施,實行網格化管理,覆蓋全體公民,包括:資源節約知識的常態化宣傳普及;設立國家“資源節約日”,除當日開展專題宣傳教育外,倡議全國居民在晚上固定時段熄燈一個小時;實施“綠色快遞行動”“綠色光盤行動”“綠色出行行動”“節水節電行動”“垃圾分類和廢物資源化”行動等。

最後是構建資源節約教育和科研體係。王焰新認為,一是“從娃娃抓起”,基礎教育階段全過程貫穿資源節約教育,通過知識傳授、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研學等多種方式,把資源節約作為學生習慣養成的基本要求,把資源節約教育與自然教育相融合,將中學《地理》課改為《自然》課,組織國內一流學者編寫教材、培訓師資,在課程中強化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方麵的科學和法律知識傳授與習慣養成;二是打造資源節約的高校樣板,引導高校根據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需要,適當整合、增加相關學科專業、開展學位點建設,提供高層次人才供給。推動高校對大學生生活和消費方式的變革,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激勵高校開展資源節約型校園建設;三是重點支持資源節約領域的科技研發和科普活動,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領域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